30.1.09

師父出馬 七小福的于占元

2009年,中國戲劇學院成立五十周年。這名字聽上來陌生,但其實正是著名「七小福」的「少林寺」。師承于占元(于素秋父親),幕前的成龍、洪金寶、元彪,還有元華、元秋這對孖寶,以及幕後任導演或武指的元奎、元彬、元德……全都是七小福的成員。明明不只七個,為何又叫七小福?原來當年,誰能站在台上表演,由于師父一隻金手指選出,只是每次都是以七個作為表演單位。時至今天,還留在電影圈的元家班弟子,都會被叫作「七小福」。
原刊於都市日報 30/1/09 撰文:林綸詩 圖片提供:香港電台及受訪者

由1959年學院成立開始,七小福從小小的荔園,打到國際舞台,亦是香港動作電影發展至今,不可忽略的推動命脈。經過半世紀的訓練,渾身都是武功和演技,最穩在心底裏的,卻依然是師父的形象。洪金寶、成龍見到他依然會暈,元德碰到他更會掉頭走。究竟這班硬漢子,是如何被于占元教導出來的呢?

合約十年:打死無怨
于師父自己也是捱出頭來。他因戰亂而千里迢迢輾轉逃到香港,成立中國戲劇學院。學校環境貧困,有段時間甚至要教會救濟,試過十幾個弟子凌晨兩時到天文台道一間教會排隊,輪候物資如奶粉、米和衫褲,但學校還是一步一步捱過來,徒弟都比其他京劇及功夫班子更獨當一面,甚至稱得上是香港動作電影的翹楚。

于占元當時收徒不限身份,凡有監護人帶着小朋友拜師學藝皆來者不拒,本着對京戲藝術的執着,教這些小朋友唱做念打、動作雜耍。那時候,每個子弟入校都需要簽約,短者七年、長者十年。那個艱苦的年代有著不同的觀念,子女不是身驕肉貴,最重要是餓不死他們。多數弟子不是因為沒人照顧,便是無心向學,所以才被送到學校拜師,受嚴厲教導,亦被灌輸練武之人最應有的仁德:做人不可以貪小便宜,亦不可以行歪路。對他們來說,師父就如神一樣,可觀而不可親。

元德說,當初簽約時,最深印象就是「打死無怨」的一條。「六歲入學,發現有得打筋斗,甚麼都好玩,爸爸要留我在這兒,當然十分願意。怎料原來要捱打。師父要逼,練功不好,即打;百厭不聽話,都打。那時候不會慢慢教,做得不好就打。」就是這樣,打出十幾個真英雄。「成龍是師父的契仔,給他打得最厲害。人家被打五下,成龍就要被打十下,以顯示師父不偏私。所以現在成龍最紅,因為他被打得最多。」

拜師父所賜:武功、演技和人生態度
硬心腸出硬漢子。洪金寶出名動作難度非凡,成龍則是看得出的搏命,其他七小福成員在行內也是以功底好,不怕捱聞名。嚴格來說,這一切來自于師父。在學校時練功和學京戲。練功不勤力,或做戲不盡力,都會被罰。元華記得除了打之外,還有罰倒立,罰得累了,別以為可以用頭頂。師父一見你用頭,就會放一盤水在頭下,讓你浸下去。他們就是受這樣的訓練而成長的。元華說:「但我們這班人是不打不成材。沒有師父,也沒有今天的洪金寶,今天的成龍。」

師父認真的態度,亦令一眾徒弟律己以嚴。洪金寶一直記着師父的那番話:師父領進行,修身在個人。即使入電影行業,各人仍不斷學習,無論是電影技巧,還是英文,還是參照荷里活的特技,七小福在武行界都是孜孜不倦,亦是這樣,才能在這幾十年間保住香港動作電影在世界的地位。

永遠值得敬畏的師父

73年,于師父帶同一組徒弟到美國巡迴演出,怎料被經理人騙財,挾帶私逃。于師父、元彪、元泰、元紅等人留落美國,有些在該地落地生根,也有人靠政府資助才能買機票回港。

元武想起,那次是第一次見師父哭。他一向硬朗,一向也要面子,但那次出國真的徹底失敗。師父和一些弟子決定在美國定居,其他則接受香港政府出錢買機票,回港後打工歸還。「師父覺得連累了大家,真的很難過。他一向教我們做人不可以出錯,自己卻這樣了,怎會不失落?」他也不想多談此事,可見對他們而言,這是個很大的創傷。

師父決定在美國留下來。畢竟那個年代,很多人都想留在美國。只是于師父也沒有想到自己竟是因為這個被騙的原因而留下來。

1988年,洪金寶演出《七小福》電影,扮演師父于占元。當年師父特意從美國回來,眾人亦是多年後再次聚在一起。但剛看畢電影,師父還是照樣罵為甚麼把他描寫得這樣兇。洪金寶戰戰兢兢地說,其實已經比真實罵得沒有那麼嚴重。當年師父開始老了,他上洗手間,大夥兒就陪着他。師父一聲:「做甚麼!不用扶我!你當我老嗎?」元德說,那一刻對師父的感覺才開始轉變。大家有所感觸……
本文取材自香港電台電視節目《香港影武者.元班人馬》第一集 - 「師父出馬」。一眾如今成就顯赫的徒弟,會於節目中細說對師父于占元的複雜情感。

此集將於1月31日星期六,晚上7時30分,亞視本港台播映。
OR CLICK http://www.rthk.org.hk/rthk/tv/cinemaforlife/20090131.html

13.1.09

松根亂射事件看人生領悟

星島日報 | 2008-12-06
E07| 年華| 文化廊| By 林綸詩

人各有自己的高低起伏。放眼當今的香港社會,樂觀的老師會自殺、孝子會因為欠債而抱母燒炭、責任感重的警察會拋下家庭吞槍,震驚鄰居、同僚、社會。能醫人,卻不能自醫,這是表面的問題,但更深層的是,大家其實都不了解自己,最擅長的倒是騙自己,而最脆弱的部分,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脆弱。由一種「以為」開始,有些人最終會發現真實的自己,但更多人是從來都不知道有這種真實的存在。

要認清自己,是打從中學便被灌輸的陳腔濫調,但這個根本的個人問題,卻不斷成為社會悲劇的源頭。所以別認為導演山下敦弘的《松根亂射事件》題材太平凡,輕描淡寫的訴說了一個小鎮的故事、一個個別的事件。這些「亂射」事件,可是引申去到一個文學式的自我發現,揭穿了主角的真面目———一個連主角自己也未必知道的面相。電影沒有把一個人逐步抽絲剝繭,反而在電影的最後三分一,一次性地爆發主角的陰暗面。在紊亂的人生裏,以兩件顛覆的事件讓主角看真自己。

對白點醒觀眾

一宗撞車事件、一個智障女子懷孕,為光太郎一家及松根小鎮帶來衝擊。雖然片名的「亂射」意即劇情脈胳的亂射,但也正正在繁亂的劇情裏點出了這兩宗亂射事件之大。

主角光太郎在殮房裏發現撞車意外的受害人其實並未死去,這個復活了的女人原來就正是被光太郎哥哥「撞斃」。她聯同愛人一同騎劫哥哥,勒索他的金錢,更霸佔了他們的祖屋。另一方面,光太郎的爸爸也出了岔子,鎮上一個弱智的女孩傳聞懷了他的骨肉,女孩的嬸嬸不斷提醒光太郎,他父親要負責任。表面上,光太郎要收拾兩方殘局,故事發展下去,竟然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。導演平實地以兩宗騎劫的事件,逐步顯出光太郎的無能,表面上乖巧正直的他,到最後其實連搞事者的爸爸和哥哥也不如。

電影中的幾句對白,正正點醒了光太郎及觀眾。導演以巧妙的手法,令我們一直站在光太郎那一方,他要為不務正業的哥哥收拾爛攤子,也有盡力做好警察的事務(包括在警署捉老鼠)。他雖生於破碎家庭,卻沒有走上歪路,更重要的是他在猥褻開放的小鎮中依然能維持到自身及公共的正義,這些都是討好觀眾的元素。可是,當他爸爸說出,其實鎮上的男人都知道弱智的春子是賣淫的,而爸爸也知道光太郎亦有光顧,觀眾便恍然大悟。所謂的乖寶寶,與其他人又有甚麼分別?更甚的是,他完全沒有為爸爸設想,也沒有質疑流言和判斷是非的能力。

青春片重要主題

至於哥哥的事,光太郎曾官仔骨骨的去請求「復活女人」及其愛人離開祖屋,但到最後仍是哥哥單人匹馬闖進去,結果被打至重傷,但至少他是承擔了自己的後果,光太郎除了義正詞嚴地怪責哥哥,其實並沒有做過有建設性的事。對他自己的錯,他完全沒有正視過。劇情暗示,弱智女子的骨肉可能就是光太郎的,但他完全沒有負過責任,或想過去承擔責任,罪名卻由爸爸背上,他從頭到尾都置身事外。

最後一幕,光太郎嘀咕說依然捉不到老鼠,同事開玩笑道:「會不會是只有你聽到有老鼠?」這正好道出,光太郎一直在做的,其實只是做給自己看,也成功把自己騙倒了。而人生最大的事件,其實也莫過於自身的領悟。《松根亂射事件》不像青春片,卻有青春片重要的主題———光太郎作為後青春的青年,也需要發現、成長。

本電影為「影意志」舉辦首屆亞洲獨立電影節參與的作品。RoundtableCulturalCollective為此次電影節的合作夥伴,以評論形式參與電影節。

6.1.09

《窒色》時,想起周星馳



無時無刻都會想起周星馳。連看另類情色片也如是。容易想起星爺,不只是想起他的抵死對白,或騎呢妙計,還有他的自省和發現。平凡,但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,要奮鬥才成功,要放下執著才修成正果,要承認自己才有資格好好活著。

當主角偉達出入精神病院探望媽媽,大家又視他為救世主,而他又不肯承認自己良善的一面,只願不斷用「性癮者」的身份在人生中混下去……整套電影,無法不叫人想起周星馳。

記得在《回魂夜》裡,周星馳扮演捉鬼大師,雖然他是住在精神病院,但似乎如有神助,絶橋和技術皆具,救世主與痴線佬僅一線之差。《窒色》的主角偉達同樣出入精神病院,但不同的是,他是探病者,卻也是在精神病人間變了救世主。由一些無傷大雅的「認罪」工作開始(即把病人的心理創傷罪魁都攬上身,包括非禮阿婆、偷阿嬸蛋糕等等),到變成神的孫子 (有人指出他受耶穌包皮授精,即他的兒子),在精神病院這個異域裡,成就了在外面「正常」社會的不可能,一個賤精竟然是上帝,一個騙財的人竟然就是大家的救贖。《回魂夜》的周星馳同是這樣,身為精神病人,只是在外面正常環境的不正常危難中,精神病院出身的他,可以救亡救世。精神病院作為一個「救世主工廠」,在不同電影裡都是個好選擇。英雄和異類都無法彼此。

《窒色》主角偉達竭力擺脫作為半個神的命運──不是要擺脫它的無稽,而是切實地想拋開「好人」的標籤,更像《功夫》裡周星馳只願做黑幫而不想做好人一樣。 他表面上拒絕這個荒謬的身世,但更深層是他不願意去接受自己是個真好人。他要做盡壞事,沉溺性愛,騙取同情。對於自己不恥的行為,他理直氣壯地歸咎於自己不快的童年,樂於做個徹頭徹尾的「壞人」。但最後,一名精神病人道出,他那經常出入監獄,不斷拋低他又回來的媽媽,其實一直感激偉達無私的愛,因為無論她怎樣對他,他都不離不棄,那名精神病人聽畢,更真心愛上了偉達。偉達簡直不敢相信,但最後也領悟到哪管是邊緣人,忍者或癮者,擁有幸福或缺陷的童年,其實每個人都能選擇做個什麼人。即使是或不是神的孫子,他一直也做了個孝順子,這不是為了什麼,而是他自己實在的選擇。戲裡最後一幕,他又隨處做愛,如像從前一樣,但不同的是,他清楚自己的選擇,不再以沉淪作藉口,如像周星馳從天上飛下來那一下如來神掌,打通了混沌,人生的意義,莫過於認清自己,然後決定好自己的路,清楚知道自己如何好好走下去就是。